滁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2009年。近年来围绕滁州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了“食品加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产学研合作育人”的学科特色,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科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致力于为食品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近5年有13人次担任省市级科技特派员,为省内外20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有12人参与百名专家进百村、百名专家进百企活动。签订横向课题30多项,经费300多万元,扶持了嘉吉动物蛋白、金玉滁菊、安徽健颐源蜂业、达诺乳业、尚善生物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2)产学研合作育人
本学科教师以科研为基础,开展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以开展的校企合作技能大赛为基础,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课外科研创新小组、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学科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项。获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省级奖励21项。与嘉吉安徽动物蛋白有限公司联合创建“嘉吉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班已连续举行五届,每届都有10多名学生在该企业就业。
(3)科学凝练学科方向
在安徽省同类高校中创办较早,以滁菊、芡实、蜂蜜等优势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低温加工技术及相关产业化技术进行攻关,凝练出食品低温加工技术、食品智能检测、食品生物工程、食品装备开发等四个优势研究方向。主持以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为代表的国家级项目5项以及科研进校经费600万元,其中横向经费32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申请专利30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为50篇,制定企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1项。
(4)学科交叉提供有力保障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生物学、化学、机械、电子和工程学交叉形成的工科性技术学科,同在一个学院的生物学、化学学科为本学科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基础理论支撑,使本学科基础研究相对活跃,很好地促进了本学科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也为组建跨学科的创新科研团队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过快速发展,2014年食品科学与工程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现拥有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蜂产业科技示范专家大院团队等省级平台,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滁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平台。拥有国家级星创天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等实践育人平台等。本学科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1人为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获批食品加工与品质控制省级教学团队、食品低温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安徽省第八批“115”产业创新团队。
食品低温加工技术 | 以大宗农产品以及滁菊、蜂产品、芡实等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瞄准国内外食品低温加工前沿课题,以高品质、高活性成分、低成本、低能耗为宗旨,解决食品低温加工中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对食品低温加工中氧化、劣变、质构等关键问题展开理论研究,探索与开发食品低温加工新技术、新设备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技术。 近三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横向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
食品智能检测 | 围绕食品质量与安全,采用常规分析手段研究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标志性产物,利用光谱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食品化学成分、品质和微生物指标的实时分析,建立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品质与安全的快速智能化检测方法,并开发快速便携智能化仪器和设备,为食品加工智能化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特色优势:在以利用荧光光谱等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最具优势。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课题5项。发表文章2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
食品生物工程 | 运用酶解、发酵技术以及特定食品本身的“生物反应器”功能,围绕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传统食品加工行业副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功能性饮料、活性肽、低致敏食品、功能性低聚糖等产品。 特色优势:近三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发表论文46篇,其中一类论文8篇。相继为企业开发出:芡实酒、有机大米蛋白粉、大米肽、石斛精华液、虫草含片等新产品。 |
食品装备与过程控制 | 围绕食品低温加工装备,开展大型化、智能化食品低温加工装备的开发。以实现低温提取精油、食品物料快速降温、快速冻结等加工功能为目标,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能力,并制定规模化生产技术规范,为食品高效节能低温加工提供可靠的技术与装备支撑。 特色优势:在食品干燥装备的研究最具特色,获批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横向课题2项。发表文章15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